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北京化工大学
新闻通知
发布人:研究院     日期:2019-12-13

1.jpg

▲王峰

2.jpg

▲段雪(右三)向评审专家介绍生产装置

如何高效地将高校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为此,本报专访了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王峰——

■本报记者 沈春蕾

LCD生产用黑色矩阵、M55J高强高模碳纤维复合材料、化学品超高纯化技术和装备……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将一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帮助我国在国际战略产品竞赛中赢得话语权。

今年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我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拟认定名单,北京化工大学作为教育部在京直属高校入选。

日前,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王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通过校内资源联动,与地方开展深度协同创新,打造了一条‘原始创新—放大验证—技术转移—创业孵化—资本化运营’的成果转化生态链。”

院士牵头解决企业难题

阻燃抑烟剂,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阻止物体燃烧和发烟的化学助剂。火灾中80%的人是由于烟气窒息。在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抑烟剂,就能使材料在遇高热时不易发烟、不易燃、不易蔓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段雪团队基于零排放的原子经济反应法创制的层状材料清洁生产技术,其应用产品之一就是阻燃抑烟剂,而其生产原料是矿冶废渣,实现了废弃物到高价值产品的绿色转化。

“段雪带领团队开展成果转化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王峰介绍,1988年年初,河北一家企业因其生产的“溶解乙炔气瓶硅酸钙多孔填料”不过关,找到北京化工大学。当年7月,段雪与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王作新接下了这活。经过3个月的实地考察和反复实验,段雪与王作新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这项技术难题,还收获了一笔可观的技术合作经费。

紧接着,段雪开始思考如何让应用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方企业。有了这个初步设想后他马上着手落实,先后与6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这也开启了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作价入股的探索。”王峰说。

如今,北京化工大学与企业合作的案例数不胜数。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光聚合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博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了LCD面板生产用黑色矩阵光刻胶技术,这标志着我国在LCD面板生产用黑色矩阵光刻胶技术上打破了国外企业20年来的垄断,相关原材料技术同时也在常州强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技术转化和量产,率先实现了在LCD面板类光刻胶领域、从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和产品的完全自主国产化,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LCD面板类光刻胶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窘境。

今年3月,大连橡胶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出我国首台(套)年产35万吨聚丙烯挤压造粒机组。其中,北京化工大学参与的联合攻关团队历时10多年,先后完成了年产20万吨、25万吨、30万吨等一系列大型造粒机组的研制工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德、日之后第三个拥有此产能装备的国家。

校地合作落实成果转化

记者在参观位于北京化工大学校本部的技术转移中心办公场所时发现,技术转移中心的场地并不大,工作人员也不是很多。

“受地域条件限制,我们学校的技术转移工作人员大多分散在外地。”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朱保宁告诉记者,“6+7+N”外设机构建设是北京化工大学校地科技合作的一大特色,其中“6+7+N”指的是6家校地技术转移中心、7家区域创新研究院和300多家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今年927日,2019北京化工大学先进材料科技成果对接会在常州举行,当天有10多项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科技成果在会上受到企业家的关注,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得益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在地方开展的工作。

王峰介绍,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从最早的产学研中心到先进材料研究院大楼,这里先后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建成了江苏省产研院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实现了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团队在常州扎根、技术在江苏省转化。

北京化工大学德阳技术转移中心是2018年揭牌的一家校地合作机构。“这是北京化工大学在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技术转移中心,是学校贯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前哨站。”王峰告诉记者,中心围绕高端化工机械制造与装备、机械故障诊断自愈、精密注塑成型、聚合物改性与加工、生产过程信息化等领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我们就像一根连接地方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纽带,将全国高校院所好的技术带到企业中来,让技术更好地在企业应用转化,同时帮助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朱保宁希望自己带领的技术经纪人团队可以作为桥梁,帮助企业家提炼出技术创新需求,并协助科研人员将科研数据转化为产业化指标。

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多层次外设科研机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区域和产业方向,并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比如,学校立足服务京津冀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天津、河北及雄安新区等地方政府、企业和兄弟院校。“我们力争把科技协同作为积聚创新性动力和激发产业活力的重要途径。”王峰说。

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组织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在此基础上,北京化工大学先后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学科性股份公司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化工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广大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完备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18年,安徽进化硅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安徽省阜阳市注册成功,这是在《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管理办法》指导下,北京化工大学首个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给予科研人员股权奖励项目正式落地。北京化工大学以白炭黑制备相关发明专利技术作价1080万元,联合资本方设立了安徽进化硅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技术股的70%奖励给科研团队成员个人并进行工商登记。

王峰指出,北京化工大学不仅通过奖励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积极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加速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虽然外设机构较多,但在人员选用上都是从学校派出专业人士,奔赴各地从事技术转移和研究院管理工作。”朱保宁向记者介绍,北京化工大学采用企业化方式组建了专职的技术转移团队,目前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19名。

“技术经纪人不仅需要对学校现有知识产权进行梳理,还需要加强校内重大成果产出的对接工作。”王峰说,“我们要求在各地的技术转移分中心根据各地发展和产业布局特色分析思考中心的工作,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科学报》 (2019-11-28 5 转移转化)


新闻原网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1531.shtm

链接